何镜堂——《创作有中国文化与时代特色的建筑》

发表时间:2018-11-27 17:48

hjt.jpg


姓名:何镜堂
主题:创作有中国文化与时代特色的建筑
作者简介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总建筑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科技部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尊敬的陈厅长、刘厅长、修主任、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各位专家:


今天我非常高兴来到我们国家的宝岛跟大家作一个学术交流,我的题目是《创作有中国文化与时代特色的建筑》。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非常快,城市建设欣欣向荣。但城市里面出现“千城一面”和“文化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可以说建筑的精品不多,还不能满足我们国家和人民对建筑事业发展的要求。作为一个建筑师,应对建筑文化的本质和从事建筑创作的目的性要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要输入正确的创作思想去从事建筑设计。我多年的建筑创作实践中比较致力于学习和研究文化的传承和建筑的创新。也逐渐形成了“两观三性的”设计理念。也就是建筑要有“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下面我想通过我近年来的一些创作实践,算是我的建筑创作理念与大家交流。


1、传承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第一基本点


传统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的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是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如果离开了传统,隔断了 shuai 脉就会迷失了方向,丧失根本。传统作为稳定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前提条件,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显示其巨大的生命力。没有传统的文化是没有根基的文化,不善于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创新社会就会停滞,文化就会相对保守和复古,所以推动文化的发展,继承是基础,关键是在地域化、全球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去创新。


2、和谐观是中华建筑文化的核心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儒道相补的哲学体系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和谐共生、厚德载物“的价值观。文化的核心观念就是和谐。

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的核心表现是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并对城市建筑、园林等各方面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和鲜明的形态特征。中国传统城市注重相天法地,因地制宜的选址。中国传统城市采用方形圈层结构、井字形纵横道路体系,形成南北轴线明确、中心突出、肌理清晰的棋盘式布局。如故宫、西安的长安等等都是可以看见中国传统城市一些基本的特征。


中国古建筑以群体见长,围绕院落布置,以群体的概念形成特征。典型的建筑是三段式的,由台基、屋身、屋顶三段式组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要特别关注的中国的建筑师以木头为主,所以是木构架。跟西方的石结构是完全不同的材料。所以西方是以拱了支撑力,我们是用构架。斗拱是中国建筑立面最有特色的,把结构功能和艺术功能完美结合的一个最特 = 特殊的亮点。

中国居民体现出应对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家族血缘关系而呈现的多样性和独特形式,体现了中华高超的建筑艺术。


中国园林也是非常特殊。“虽为人作,宛若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高超造园艺术,达到了情景交融,使中国的造园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思想和适应自然与社会变化的和谐观,以及在城市、建筑、园林中所形成的鲜明特征,是我们从事现代建筑创作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三性统一的建筑创新


承传中华建筑文化和谐观的哲理思想,创作有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建筑,设计应结合国情,从具体的环境和自然条件出发,提炼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并与当今科学技术相结合,体现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1、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是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一个优秀的建筑总是扎根于具体环境中,与当地的社会、经济、人文等适应;与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具体的地形地貌和城市的环境相融合的。


我认为地域是创作的基础,地域也是创新的依据。从地域的环境中,从本土的文化中去寻根、去适应,从中挖掘有益的基因,形成创新点,设计就能量身定做,建筑就会有特色。任何建筑创作都有共性和个性的一面。如设计一个电影院,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在海南岛,甚至在国外,所有电影院的共性就是体现要看得清楚、听得清楚,否则不是一个好的电影院。但是在海南岛设计电影院其他地方的电影院有什么不同呢?这就是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从地域来。一个是地域的地理、气候、环境;一个是还有地域的当地的文化。


2、建筑的文化性


建筑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形态,反应建筑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所体现的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它既是人类各地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延伸,又体现人类当地文化所赋予的特征。当今,建筑文化是程多元化发展。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西方观念强势进入的今天,面对千城一面和文化缺失的局面,我们当前应该增强文化的自信。传承中国文化并非传统建筑的图像或者文化的抄袭。我们经常犯这个错误,要不就是把西方的东西直接搬过来,或者把民族的符号直接搬过来,这两个极端都是当今相当多的建筑出现的现象。应该从传统的建筑形态中去挖掘文化的内涵,从传统的中国元素中去提炼文化的特色,从现代文明的大背景中去升华时代精神。


3、建筑的时代性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和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新思想、新理念正在改变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当今全球环境的不断弱化,关注健康环保、绿色、低碳建筑已逐渐形成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建筑创作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是要处理好时代精神与弘扬传统建筑的关系。传统是基础,关键是要创新。归根到底,是 时代精神 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


建筑三性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


建筑“三性”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正是地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发展。


建筑“三性”是建筑设计创新的一个普遍性原则,建筑师在构思过程中应扎根本国、立足创新,在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下功夫,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走有中国文化和时代特色的创作道路,多创作一些既有中国又有现代的作品。


我认为中国建筑师的历史责任主要是要坚持改革开放、立足创新。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吸收人类建立起来的文明传统,包括中国与国外传统。要特别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文化内涵中领会和学习,不能搬用符号或者构件,同时要注意关注人类和自然的和谐,要倡导低碳理念、低碳城市和低碳生活。归根结底要扎根本国、立足创新,在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下功夫,寻求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走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道路。